魁伟挺拔的冯骥才先生,近几十年来以拯救和守护传统文化和民间遗存著称。其实,最早他是习画的,新时期之初又以小说驰誉文坛。2020年金秋十月,他向宽大读者送上了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《艺术家们》,标志着他向文学的回归。 在这部新著中,我以为,冯骥才依然在拯救和守护。
这次拯救和守护的是什么呢?是“美的圣灵”! 追寻“美的圣灵”并不是什么人的“专利”,人人均可对之上下求索。但要看到,具备特殊禀赋、经由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及文学家(其实也是艺术家——语言艺术家)距“美的圣灵”应该更近,也更能有效地体现出来、流传开去。 世界各民族在其生长历程中,都涌现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,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灵人。
他们中的佼佼者获得了全民的尊重,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经常并不为凡人所明白。故冯骥才深有感慨地说:“他们是天生的苦行僧,拿生命祭祀美的圣徒,一群凡人眼中的疯子、傻子或上帝。
”元代戏曲家钟嗣成,更直呼一些艺术家为“鬼”,为那些“不死之鬼”写下了《录鬼簿》。因此,冯骥才在多年积累沉淀之后,也要续写出和“画出”今世“美的圣灵”使者们的状貌与心灵。 对于艺术家及其创作,古今中外都曾经有过许多作者从外部远观,但却难以体会和转达其中玄妙;而从内部近察的,又往往过多地看到他们的癫狂和焦虑。 身兼作家、画家和文化学者的冯骥才先生,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。
他深谙小说、散文、绘画、音乐等的三昧,体现起来自然驾轻就熟。而心田的单纯和唯美的追求,又让他更多地看到了艺术家的真诚、执着和勇气,塑造出了“一群心田美且高尚的中国人”,准确而生动地出现出了这些“美的圣灵”的追求者、体现者的可亲、可爱和可敬。 无论何等超脱、清高的艺术家,终究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。
冯骥才在《艺术家们》中,更是将其主人公等置于大动荡、大厘革的历史情况中。小说主要以三位画家楚云天、罗潜和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历程,折射了近50年来的时代变迁。从“文革”到上世纪80年月,再到市场化大潮的席卷,每小我私家都履历着时代的淘洗,也主动或被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
对这段我们配合走过的历史和这些艺术家的变化,我们似乎比力熟悉,但其实却有许多隔膜和疑惑。冯骥才通过精准的描绘,出现出了这一时期海内艺术事业、社会情况的生长与变迁,让我们再次感受和体验了这段峥嵘岁月和艺术家们的沉浮。 对“美的圣灵”的不懈追求,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,经常会遭遇到来自艺术家内外的压力与诱惑。外在方面,有政治的约束、经济的掣肘、市场的摆布、舆论的左右甚至科技的挤压;内在方面,艺术家的心灵、感受、才气的衰退,同样会使其与“美的圣灵”失之交臂,甚至南辕北辙。
旷世奇才梵高不为世人所接受,一生都为衣食发愁;而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,甚至遭遇了耳聋之厄!所以,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,应该获得更多的明白和尊重。 对今世中国艺术家的艰辛和坚守,冯骥才在《艺术家们》中予以了真切的展现。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,悄然起步于艺术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年月;革新开放的东风拂来,喷薄而出的艺术激情让他们迅即成为时代的“弄潮儿”;而当市场化大潮席卷而至,他们又不得不面临新一轮的人生选择与心灵磨练,苦苦地寻求突破和自我救赎。
其中凝聚着冯骥才的人生理想、并几多带有其自身印记的楚云天,无论潮涨潮落,掉臂风云幻化,绝不随波逐流,亦不心有旁骛,始终守护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情怀,令人肃然起敬。 良好的艺术家经常能与“美的圣灵”融为一体,可视为“美的圣灵”的化身。荷马、屈原、王羲之、吴道子、莎士比亚、达·芬奇、关汉卿、莫扎特、普希金、贝多芬等都是如此。冯骥才笔下的楚云天,也可作如是观。
那么,当今“美的圣灵”还需要拯救和守护吗?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前行的路上肯定会有更多的压力与诱惑相随。瞬息万变的社会,需要我们不停去适应;心田世界的提升,也需要我们不停去修炼,因此,艺术家同样要坚守自己的信念。 在世界一体化历程中,艺术家早已不只是某个民族的代表,作为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他们,同时也是人类的良心。尤其在人类运气配合体获得普遍认同的今天,艺术家作为人类良心的角色将愈加重要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冯骥才的《艺术家们》不仅记载了已往时代的幻化,也留下了关于未来社会、文化、艺术走向的“寓言”。 摘自《中国艺术家》朱辉军/文泉源:今日玉环申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本文来源:hth华体会最新网站-www.qinyuansz.com